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云端 >  >> 正文
凿壁偷光的匡衡,他的结局是怎样的?其实并不算美丽|当前视讯
来源: 中华网热点新闻      时间:2023-05-31 00:23:34

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在匡衡身上就尤其如此。匡衡是平民子弟通过学习而入仕的典型。在他身上还有一个比较著名的小故事--凿壁偷光,被用来教育小孩好好学习。相信很多人在小的时候都听说过这样一个励志的故事,但是却并不知道匡衡真正的结局。他虽然通过学习改变了命运,但是最终结局却并不算特别美丽。


(相关资料图)

凿壁偷光的匡衡

匡衡字稚圭,家中是非常贫困,而且没有什么文化上的氛围。匡衡祖上都是农民,虽然在现代职业身份不分贵贱,但是在古代士农工商的高低还是相当明显。而且要想做官的话,必须要在儒家经学方面有一定的基础。经学取士成为普遍的门槛。

匡衡虽然祖上没有出现读书人,但是匡衡自己却非常好学。不过求学也是需要成本的,至少需要有书籍可以看。在现代印刷技术很发达,买书成为简单的消费,在西汉时期可不是这样。匡衡根本没有钱去买书。那该怎么办呢?

匡衡家乡有一个富户,家里很有钱,也藏了不少书籍。匡衡去给他打工,不要求工钱。富户很奇怪匡衡的目的,匡衡回答:""只要让我看家里的藏书就可以了。""富户很是感动,于是给匡衡书籍可以看。这让匡衡拥有获取知识的机会。这一点在西汉时期可以说是比较昂贵的。

匡衡还有一个著名的时期,就是凿壁偷光。匡衡热爱学习,但是在古代的时候没有电灯,需要用灯烛来照明,而匡衡家里很贫困,买不起灯烛。所以他只好借助邻居家的。就是把墙壁凿开一点,从孔洞射出来的邻居家的光线来看书。正因为这种勤学苦读的经历,让匡衡进入仕途成为名臣。

匡衡的仕宦经历

古代的经籍虽然没有现代多,但是全研究透彻也是很难的事情。匡衡侧重的地方是《诗经》。当时有一句谚语:""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匡鼎就是匡衡的另外一个名字。匡衡家乡有一个人擅长《诗经》,匡衡和他辩论,把他辩得扭头就走,逃之夭夭。可见匡衡在《诗经》上的造诣。

在汉宣帝时期,匡衡并没有收到重用,因为汉宣帝对儒家不感冒。不过汉宣帝的太子刘奭中意于儒家,认可匡衡的学问,和匡衡的关系不错。这对匡衡来说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资源。等到汉宣帝去世,汉元帝即位,匡衡再次被举荐上来,他终于可以在仕途上大展拳脚。

匡衡多次对汉元帝进谏,受到汉元帝的认可。他的官位也越来越高,后来直接坐到了丞相之位。不过最后匡衡的结局却不太美好,因为犯罪被贬为平民,在家中终老这是怎么回事呢?

匡衡的结局

匡衡被封在乐安乡,封地有三千一百顷。乐安乡本来应该以闽佰为南段的界限,但是郡图标记错误,把闽佰标记为平陵佰,这是一个累积十几年的问题。匡衡于是干脆把真的平陵佰作为乐安乡的界限。比原先自己的封地多了四百顷。匡衡作为丞相,对这种事情打掩护,为自己谋取利益。

后来地方郡国的地图重新更定,这件事瞒不下去了。匡衡被司隶校尉、少府弹劾""专地盗土以自益"",汉成帝将匡衡罢免为平民,虽然没有严格地治罪,但是对于匡衡来说,也是从高处重重地跌落下来。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固然励志,他也因为学习成为了丞相,但是结局却是因为私自牟利而被惩处,还是比较有反差感的。

参考文献:《汉书》、《西京杂记》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