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云端 >  >> 正文
静乐有长城
来源: 行走山西      时间:2023-07-10 07:22:28


(资料图)

忻州市静乐县境内古长城遗址散见山脊岭端,或夯土筑或片石垒砌或墙体两侧用片石整齐垒砌,或片石、土、木头一层一层垒砌。在静乐县城西南三里,天柱山左,东、南、北俱跨山上,西临汾水城垒犹存。相传赵武灵王练兵于此,即如今的赵王城村所在地。近年来有关专家在静乐城周边进行实地勘测后对静乐城东北岑山顶上的土城墙作了详细的考证,依据夯土层及墙体内包含夹砂绳纹陶片及砖瓦片等物判断,是一处战国时期始建、明清时期延续使用的城墙遗址。

《隋书·地理志》载:“静乐县东有长城,三堆故城,今静乐县治。晋永嘉后尝为县,《魏书·地形志》平寇县太平真君七年并三堆属焉,《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四年山胡围离石帝讨之,因巡三堆戍大狩而归。”这是史书对静乐有长城的最早记载。在静乐地域关、城、戍、堡、寨、屯等地名无不与军事防御有关。静乐县自古就是省城太原的屏藩要塞。县北宁武县位于晋西北管涔山麓,全县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地形十分复杂。县东北是海拔2200多米的禅房山。这两座山是宁武的天然屏障。长城则在宁武县北部由西至东将神池、代县与宁武连在一起。

宁武县,汉为娄烦县地,置有娄烦关,即后来的宁武关。今县南的宁化村即为娄烦关南口,县北阳方口即为娄烦关北口。北魏时广宁、神武二郡先后治此,隋为崞县、静乐县地。东魏肆州长城起于今静乐县,止于今代县崞阳镇,在今静乐县东南70里。东魏权臣高欢筑这道长城以防西魏与柔然联兵进攻东魏。如今静乐东70里南北周边岑峰山、寨峁山、杨将堡、玉华寨、高巾寨等山巅垣墙依稀可见。

据《重修岢岚州志》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有人在县城附近牛圈尘掘得一石碑,碑文云:“开皇元年赞皇丁夫筑。”长期以来,学术界都认为宋朝没有修筑长城。但宋、清一些文献都称宋朝在太平兴国五年于岢岚设岢岚军并修筑了长城。近年来经考古勘察,专家称自岢岚城以东至王家岔乡的长城是宋朝在北齐和隋朝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鹿径岭关在静乐县西60里,路通岢岚州界,旧置巡检司。静乐县西与岢岚山水相接的东马坊、西马坊山脊岭隘之上或夯土壁立或石垒垣墙隐现,我想这也可能是岢岚宋长城的延续。

康基田著《晋乘蒐略》有这样一段记载:“洪武七年,置巡检司于忻州之牛尾庄寨。寨在州西南九十里白马山,西南路通静乐。州西七里沙沟寨,寨西隘口乃云乃镇,均于洪武间置巡检司。复设置巡检司于娑婆岭隘,岭在静乐东八十里。土城,如两岭。其西五十里有马家会隘口,东北十里有石神岭隘口,通忻州界。西北三里有桥门岭隘口,东南十里有杨家寨沟隘口,南十里有悬钟岭,通忻州牛尾寨。明初,均调太原左卫兵防守。又置故镇巡检司于两岭关口,关在静乐县东六十里,南通阳曲县要险,缭以土城,周围三百五十步,高一丈一尺。县西六十里可通鹿径岭关,路通岢岚州界置巡检司。县南七十里娄烦镇,东临汾水,西抵周洪山,通交城县,本宋金县治,元改置巡检司,洪武二年重建。”如今在静乐境内山脊蜿蜒处土堡、烽火台、敌楼遗址不在少数。

静乐在古代的军事战略意义非常重要,境内关、城、堡、隘连绵不断、点线相连,从赵武灵王“跨马林胡百战开”到北魏孝文帝下马城驻足;从汉唐时期“娄烦骏马甲天下”到隋晋王开凿的“杨广道”、唐高祖李渊主政娄烦郡;从汾阳城、代城、宪城、侯莫干城、三堆城、任家村宋城遗址到天门关、两岭关、鹿径岭关、三堆戍、宁武关、守御所等,在静乐大地有史记载的两千多年的烽火岁月中,在抵御北方外族的侵略,拱卫省城太原安宁所留在山巅沟壑中的墙垣遗迹,尽管星星点点,也足以说明静乐长城所起的作用和万里长城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也是中国长城及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山西晚报

原标题:静乐古长城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