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云端 >  >> 正文
“中国高铁被排泄物淹没”?小事件如何引发大热点 世界看点
来源: 凤凰网      时间:2023-06-15 09:01:08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余鹏鲲】

近期,《南华早报》发表了中国问题评论家Stephen Chen的一篇英文文章,标题惊悚——“研究称,中国高铁被粪便淹没”。

这是典型的标题党,翻看内容,所谓的“淹没”其实是指“中国高铁乘客产生的排泄物总量激增,对铁路污水处理设施产生了威胁”。


(相关资料图)

报道截图

为了说明这一点,文章还引述了国铁集团高级工程师辛思远团队5月发表在《铁路标准设计》上的一篇文章。文中称,辛的团队认为“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正在下降,其中一些已经停止使用”、“花了一年时间监测北京一个主要高铁站后,他们对结果深感忧虑”、“与部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相比,高铁站污水中指示排泄物的有机物高达数百倍,节假日期间甚至会达到数千倍”。

在简单介绍辛的团队使用细菌代替现有方法处理污水后,Stephen Chen话锋一转,开始介绍印度铁路如何处理排泄物:“印度铁路公司因将废物直接倾倒在铁轨上的做法而被嘲笑为世界上‘最大的开放式厕所’。印度铁路公司花了十年时间,为所有客车配备可分解人类排泄物的生物厕所。”文章最后还简单介绍了辛的团队的研究方法。

就是这样一篇立意不高、内容单薄的“标题党”文章,却意外引发了大量关注。有人添油加醋:“外媒暗访中国高铁后惊呼,高铁已被粪便淹没?再不处理后果严重”。也有很多科普自媒体认真介绍了中国高铁如何处理排泄物,并理性地认为“不必过于担心”。

然而,这些文章都把Stephen Chen对辛思远团队研究的引用,视为不证自明的真理,而忽视了对文献来源的跟踪。

实际上,Stephen Chen不仅扭曲了研究内容,引用也不规范。

论文究竟说了什么

尽管《铁路标准设计》不是特别高水平的中文学术期刊,但也很难想象文章中会出现上述这样语气惊悚、不够中立的词句。

果然,确实有部分污水处理设施“已经停止使用”,但并不是由于排泄物过多,而是因为这些火车站和运输段的污水处理设施工艺复杂,管理人员缺乏运维经验,又没有这么多污物需要处理。

研究确实对北京某高铁站集便器废水水质进行了连续一年的监测,证明春节前后以及复工高峰期,污水的瞬时COD可达5000mg/L,NH₄⁺‐N(氨氮)浓度可高至1500mg/L左右。但这样的值只存在于一个短暂瞬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废水水质如下图所示:

集便器废水水质统计值

至于所谓“深感忧虑”、“高达数百倍,节假日期间甚至会达到数千倍”,在文中没有出现,甚至连含义相近的措辞都没有。当然,Stephen Chen讨巧地使用了“部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这个词,但这样极端的对比究竟还有多少说服力呢?

拨开学术文章的套路,去除生僻的专业词汇,论文的大意其实很简单:

一些高铁站是过去建设的,如今人流量大于预期,产生了更多的排泄物,污水处理设施不堪重负。而周围已经没有可供建设的土地,很难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应急的方法是将处理过的污水、车站的雨水以及其他相对清洁的污水(生活污水、列车清洗水)等混合,再进行简单处理以达到排放的标准。

但这种方法显然不够环保,总污染量还是较大。同时,对大量混合污水的简单再处理,要投放较多的处理药剂,并消耗较多的能源。只有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在同样的厂房内,更快更好地处理更多污水,才是长久之计。

研究团队采用了已有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为北京市某高铁车站设计了新的反应器,只需将集便器废水稀释两倍后进行处理,在规定时间内,处理后的水即可达到直接排放的要求。

研究团队设计的反应器

媒体需要流量,但不能随意夸大事实。很多读者也许没读过被引用的论文,却足够了解甚至亲身体验过中国高铁。

在《南华早报》的评论区,Stephen被骂惨了。有读者认为,“这是篇低级文章,不应该出现在《南华早报》”;最热门的评论直言,“长途交通工具都有相似的问题”,建议他去德国汉堡市看一看,不要学习香港小报的作风。

评论里几乎都是反对的声音

有时,研究人员为了“创新”和求变,会夸大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的严重性,倾向于选择性地报告自己占有优势的部分,而讳言相对不利的结果。这本来就要求媒体有所甄别,结果Stephen一文还放大这种倾向,可靠性自然就荡然无存了。

中国铁路如何处理排泄物?

年纪较大的人可能还有印象,老旧绿皮车只有列车走行时才能使用厕所,这样的厕所绝大多数都是直排式的。

直排式厕所,顾名思义就是将污物随着水流直接排到车外。尽管讲起来有点恶心,但多数时候并不会产生有冲击力的画面。这是因为列车在走行时速度较快,能带起强劲的气流;而且直排式厕所的冲水量大,有的还有辅助加压设备,因此能够将污水分散成极细的水雾,且扩散范围足够远。

根据《铁道知识》的记载,2002年,我国共有旅客列车约4万辆,日排放污染物3000多吨。随着进城务工潮及春运的出现,直排式厕所在环保上日渐不可行。而且直排式厕所造成列车环境微生物浓度较高,只提供免费热水和付费矿泉水就有这方面的考虑,显然也不符合群众对乘坐体验日益提高的要求。此外,直排式厕所产生的污物还会腐蚀道砟和电子设备,与铁路信息化、自动化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

于是从2002年起,我国在所有新增客车和部分改造客车中,开始普及集便式厕所。时至今日,所有高铁和动车以及大部分普速列车都准备的是集便式厕所。

得益于有关部门的高瞻远瞩,中国铁路平稳度过了本世纪以来客流激增的时期,没有像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一样,留下铁路沿线污秽不堪的映像。看得见的白色垃圾几乎绝迹,不显著的生物垃圾同样如此。

集便器厕所有很多种,以主流的真空式为例,厕所通过管道与污物箱连接,污物箱与真空泵连接,污物箱中间有很多隔断,防止污物直接进入真空泵。

集便器厕所的普及,是世界铁路的重要革命,不仅改善了卫生情况,也提高了铁路运输的准时性和连续性。例如由于真空泵的存在,每次用于冲洗的水少了很多,列车不需频繁靠站上下水,使得少停站成为了可能;停站数量的减少及行驶速度的加快,又减少了污水的数量——这是一种正向循环。

真空集便器原理

当污物箱的内容物达到一定的容积时,停站时会有排污罐车负责排走污物,污物会先经过破碎,防止其中混入石块、钥匙甚至手机等坚硬物体;然后再在污水处理池中进行十几小时至数天不等的处理。

通过国铁集团信息化调度系统的综合调度,大部分列车上产生的排泄物,是在远离高大建筑密集区域、并建有较大污水处理设施的站点被处理的。这些站通常远离大城市,或位于市郊,在建设用地方面更加充裕。有的甚至利用污水制造出生物燃料、生态肥料等等副产品,至于使用微生物分解生活污水,这早已司空见惯,没有太大的创新性。

像论文描述的这种情况,超过污水处理能力的排泄物,多数是候车的旅客产生的。这是因为设计车站时,难以准确地估计最终要服务的旅客数量,同时也受到城市规划的限制。

但放眼中国高铁,污水处理压力大始终是个例,而非普遍的问题。而且,对于这些个别的火车站来说,这个问题也是可以解决、容易解决的。

担心高铁站有一天会被排泄物“淹没”,不如担心部分高铁站应对暴雨灾害的问题——毕竟确实有不少高铁站,在暴雨气象灾害中底层被淹没。

结语

渲染中国高铁排泄物处理危机的文章,是Stephen Chen近三月来被评论最多的文章。若从流量来讲,他和他的文章确实火了,但相应的结果恐怕是“自取其辱”。

若报道硬要蹭中国高铁这大IP,其实有不少生活化的角度。像瑞典旅客在高铁列车上立硬币做实验一事,不仅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巨大关注,也引来日本等其他国家网友在各自国内列车上纷纷效仿。

文章选题接地气是好事,但做人也要地道啊。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